- page 17

PEDAGOGY
SPCCAA 17
SAHK
前身——香港痙攣兒童會的誕生
60
年代的香港,教育並未普及,加上大眾對肢體殘障和中樞
神經疾病的認識不足,患有痙攣的兒童往往被社會忽略,甚
至受人歧視。當時母校為羅怡基校長執教,羅校長雖然是名
校校長及教育界的翹楚,卻深信接受教育不是只屬少數貴族
和中產子女的專利。本着「人人平等」、「任何孩子都應接受教
育,發展所長」的信念,羅校長和當時同樣關顧殘障兒童的港
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田綺玲教授(
Prof. Elaine Field
)以及香港大
學講師關愛睿博士(
Dr Erik Kvan
)一拍即合,決定要為這弱勢
社群多做點事。在他們的號召及一群志同道合的社會賢達鼎
力支持下,「香港痙攣兒童會」於
1963
年正式成立。另外,由
於羅校長多年來對學生愛護有加,畢業生離校之後亦會繼續
與校長緊密聯絡,故在羅校長的呼籲下,協會在初期已得到
一群舊生出心出力協助,令會務迅速發展。
香港痙攣兒童會成立的初期,沒有自己的會址,只能租用香
港小童群益會的一個課室進行治療及教育工作,並為九名病
童提供服務。時至今日,隨着醫學迅速發展,中樞神經疾病
患者的需要日漸受到重視;憑着政府、社會賢達以及關愛企
業的資助,
SAHK
得以不斷發展,現在服務範疇已擴展至超
過六十二個服務單位,當中包括特殊學校以及一些自負盈虧
的項目,並支援近八千個學員以及其家庭。協會的服務對象
除了痙攣兒童外,近年亦增加對其他中樞神經疾病患者的服
務,例如自閉症患者和柏金遜症患者等。他們按照各服務使
用者的能力,就成長、生活和就業等不同需要提供服務。而
香港痙攣兒童會於
2008
年因應工作需要易名為「香港耀能協
會」,寓意「耀承所授、卓越展能」。
聖保羅人眼中的
SAHK
鄒姑娘帶着我們在工場裏參觀,熱情地介紹學員給我們認識,
仔細講解他們的工作日程,如數家珍般展示學員的作品,猶如
一位為學員感到驕傲的班主任。鄒姑娘強調:「我們是一個十
分重視團隊精神的大家庭。不論階級,每位員工入職前都要
接受相同的基礎訓練,由扶抱、推輪椅以及協助行動不便的學
員轉身等『基本功』學起。無論是保健員、導師、司機以至管
理層,都清楚掌握最前線服務單位的實際運作。以柴灣工場為
例,廿多位同工合力照顧一百二十六個學員,一起工作,就連
午膳的時間也分不開;學員會被安排於不同組別,導師們就如
我們母校的老師一樣,會深入瞭解個別學員的能力和脾性,
尊重他們對工作的意見、感受和選擇,有規劃地安排各學員於
工作上發揮所長,並且互補不足,合力完成任務。」我們聽着
鄒姑娘分享工作點滴和作為社福界同工的心聲時,不禁發現
SAHK
的宗旨和母校的精神有不少共通之處。而對於他們實事
求是、「凡事由基礎做起」的工作文化,筆者尤其欣賞。
1.
鄒姑娘和我們分享
SAHK
五十周年特刊中紀念羅怡基校長的文章。
2.
學員努力工作的成果,成為了眾人的珍藏。
3.
鄒姑娘為小學六年級生探訪前準備的預備課。
4-5.
六年級生送給學員們的心意卡。
1
2
3
4
5
3
筆者跟學員學習包裝工序。
I...,7,8,9,10,11,12,13,14,15,16 18,19,20,21,22,23,24,25,26,27,...58
Powered by FlippingBook